拉脱维亚共和国(Republic of Latvia)
拉脱维亚共和国, 简称拉脱维亚,是位于波罗的海东岸的欧洲东北部国家,是三个波罗的海国家之一。北、东、南分别与爱沙尼亚、俄罗斯及立陶宛为邻,西边隔波罗的海与瑞典相对,东南国境则与白俄罗斯(Belarus)接壤。拉脱维亚总人口约为190万(2020),国土面积6.46 万平方公里,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拉脱维亚最初是由被称为巴尔特人(Balts)的古代人定居在此。在 9 世纪,波罗的海人处于瓦兰吉人(Varangians)或维京人(Vikings)的统治之下。 波罗的海人建立了到古罗马的商路,以当地产琥珀交换贵金属。
尽管上千年来当地人和外部世界一直保有联系,但完全融入欧洲社会已经是12世纪了。在十字军东征(crusading)期间,德国,或者更准确地说撒克逊人(Saxon),的海外扩张到达了波罗的海东岸。因为占领拉脱维亚海岸的人是利夫斯人(Livs or Livonians),德国入侵者称这个国家为利夫兰(Livland),这个名字在拉丁语中被翻译为利沃尼亚( Livonia)。12世纪中叶,来自吕贝克(Lübeck)和不来梅(Bremen)的德国商人到访西德维纳(Western Dvina or Daugava)河口。随之而来的是德国传教士的到来。来自荷尔斯泰因(Holstein)的僧侣迈因哈德(Meinhard)于 1180 年登陆那里,并于1186年被任命为乌克斯库尔(Üxküll in German or Ikskile) 主教。第三任主教布克斯霍夫登的阿尔伯特(Albert of Buxhoevden),在教皇英诺森三世(Pope Innocent III)的许可下,于1202年创立了宝剑兄弟会(the Order of the Brothers of the Sword)。他们于 1237 年与条顿骑士团(the Knights of the Teutonic Order)合并,征服了所有拉脱维亚部落王国。
在征服所有部落王国后,德国人组成了所谓的利沃尼亚联邦( Livonian Confederation),并使之延续了三个多世纪。这个封建组织由三个组成部分:条顿骑士团、里加大主教区和里加自由城。它们之间并不和谐,相互争斗。此外,这个频繁对外发动战争的联邦使它的陆地边界变得非常脆弱。然而,拉脱维亚人受益于里加于 1282 年加入汉萨同盟(Hanseatic League),因为同盟的贸易带来了繁荣。在德国统治下的拉脱维亚人的处境与任何附属国一样,除了少数改变效忠的成员外,土著贵族被消灭了,农村人口被迫向他们的德国征服者缴纳什一税(tithes)和其它税款,并提供徭役或法定劳工。
1561 年拉脱维亚领土被分割:西德维纳以南的库尔兰(Courland)成为立陶宛君主宗主权下的自治公国;河以北的利沃尼亚并入立陶宛。里加同样于 1581 年并入波兰立陶宛联邦(Polish-Lithuanian Commonwealth),但在 1621 年被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Gustav II, Adolf)占领; 也就是说,西德维纳以北的利沃尼亚大部分地区割让给瑞典。
俄罗斯彼得一世(Peter I the Great)于 1710 年从瑞典人手中夺取了里加;在大北方战争(the Great Northern War )结束时,他根据尼斯塔德和约(the Peace of Nystad,1721 年)从瑞典手中夺取了维泽梅(Vidzeme)。拉特格尔(Latgale)在第一次瓜分波兰(1772 年)时被俄国人吞并,在第三次瓜分(1795 年)时被库尔兰吞并。因此,到 18 世纪末,俄国从瑞典帝国和波兰立陶宛联邦获取了现拉脱维亚的所有领土。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拉脱维亚被德国占领。一战结束后,拉脱维亚于1918年11月18日获得独立,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再次吞并拉脱维亚,并将其纳为一个加盟共和国。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纳粹德国北方集团军迅速打败苏联军队占领了拉脱维亚全境,纳粹德国为方便占领波罗的海国家将拉脱维亚与立陶宛、爱沙尼亚及白俄罗斯部分地区合并为奥斯兰总督辖区。1944年苏联反攻德国,占领了拉脱维亚。二战结束后拉脱维亚再次被苏联控制直到1980年代。
苏联于1980年代时开始进行政治改革,这也促进了波罗的海独立运动的发展。1991年8月21日,拉脱维亚再次宣布独立,苏联国务委员会也在同年9月6日承认拉脱维亚独立。自独立以来,拉脱维亚积极培养和西方各国的关系,并已于2004年加入欧盟和北约。驻扎在拉脱维亚的俄罗斯军队在1998年关闭最后一个军事雷达站并在1999年撤出。
包斯卡镇景点(Bauska Attractions)
隆黛尔宫(Rundāle Palace)
从维尔纽斯到里加的途中我们顺便游览了隆黛尔宫。这个宫殿位于拉脱维亚的包斯卡镇以西 12 公里处,非常靠近立陶宛边界。由于下午6点多才抵达,非常遗憾我们不能进入宫殿里面以及后花园。
隆黛尔宫是为当时的库尔兰公国(Duchy of Courland)公爵恩斯特‧约翰‧比隆(Ernst Johann von Biron,下面会详细介绍公爵比隆)而建造的两个主要宫殿之一,另一个是叶尔加瓦宫(Jelgava Palace)。隆黛尔宫是拉脱维亚最著名的巴洛克建筑。这是一座俄罗斯女皇为了宠爱她的"蓝颜知己"所修建的宫殿。
父亲沙皇伊凡五世(Tsar Ivan V)于1696年逝世时,后来成为俄罗斯女皇的安娜·伊凡诺芙娜(Anna Ivanovna)只有三岁,叔父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成为独立的君主,她与姐姐叶卡捷琳娜(Catherine)及妹妹普拉斯科维亚(Praskovia)三人皆为母亲的管教下成长。1710年,安娜17岁时由彼得大帝安排下嫁给同龄的库尔兰公爵弗雷德里克·威廉(Frederick William),但是婚后不久,在由圣彼得堡(St. Petersburg)返回库尔兰公国(现拉脱维亚)的路程上,公爵突然逝世,他的叔父继承爵位,但是弗雷德里克的叔父当时身为波兰的将领,并没有回公国执政,安娜得以摄政身份统治库尔兰公国19年。
比隆的祖父是库尔兰前公爵(Jacob Kettler)的马夫,公爵赐予他一处小庄园,后来由比隆的父亲继承。比隆曾在柯尼斯堡学院(The Academy of Königsberg)受过教育,但因乱纪而被开除。1714年,他前往莫斯科谋取前途以失败而告终。回到库尔兰后不久,透过他的一个亲姐妹成功立足于宫廷之中,而他的这个姐妹就是年轻守寡的安娜的私人助理(lady-in-waiting)。正在寻找靠山的比隆,靠着英俊的外表和含蓄而且善于谄媚迎合的本领终于获得安娜的青睐以及执政大臣的支持。后来,以支持安娜为名,在大臣不在的场合利用挑拨离间的手法成功取代了这位大臣,甚至使他和他的家人蒙羞和流放。
安娜的堂侄彼得二世于1730年死后,枢密院担心安娜的姐姐叶卡捷琳娜的丈夫干政,于是跳过她而选择守寡的安娜回国即位。安娜立叶卡捷琳娜为储,但叶卡捷琳娜先她去世。1740年安娜因病去世,她将帝位传给她的姐姐的孙子伊凡六世,以确保帝位由伊凡五世的后裔继承,并由她的绯闻情人比隆成为摄政。比隆随即被伊凡六世的父母亲安娜·利奥波多芙娜(Anna Leopoldovna)夫妇推翻,安娜·利奥波多芙娜成为摄政。可惜只有两个月大的伊凡六世在位约一年后,便被彼得大帝的女儿伊丽莎白(Elizabeth Petrovna)所推翻。
比隆成为俄罗斯帝国的摄政王仅三周就被过去的对手逮捕并流放到西伯利亚。1763年直到凯萨琳二世(Catherine II of Russia)登基才赦免了比隆并恢复其库尔兰公爵爵位。比隆曾两度成为库尔兰公爵(1737–1740, 1763–1769)。隆黛尔宫就是在他人生巅峰的两个时期建造的。
正在维修当中的隆黛尔宫(Rundale Palace under repair)
隆黛尔宫庭院(Rundale Palace Courtyard)
隆黛尔宫一侧(One side of Rundale Palace)
隆黛尔宫正门(Main entrance of Rundale Palace)
从背后拍摄的隆黛尔宫(Rundale Palace taken from rear)
隆黛尔宫后花园一角(A corner of the back garden of Rundale Palace)
包斯卡城堡(Bauska Castle)
包斯卡城堡位于两条河流交汇的狭小半岛处。这里的第一座石质建筑修建于1443年至1450年期间,由条顿骑士团的分支立窝尼亚骑士团(Livonian Order)修筑。1562年宗教改革和利沃尼亚骑士团解散后,库尔兰公国成立,骑士团的最后一位团长哥达·凯特勒(Gotthard Kettler)成为第一任公爵,包斯卡城堡随成为公爵的主要住宅之一。在腓特烈公爵(Duke Friedrich)统治时期,一个新翼增建于1590年,并在1599年再次扩建,成为一座拥有两座大型圆塔的住宅。
在瑞典和波兰-立陶宛联邦战争期间,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于1625年9月17日占领了城堡,但在 1628 年波兰军队驱逐了他们。 1658 年,瑞典人再次入侵库尔兰,他们在 1660 年毁坏了城堡。在大北方战争开始时,瑞典军队再次占领了城堡并建造了新的城墙系统。 1705 年,他们向俄国人投降并在离开时炸毁了部分城堡。
修复工作始于 1970 年代。公爵的住所在 1990 年代完全修复,并在 2008 年获得了现在的外观。自 1990 年以来,包斯卡城堡一直是一座博物馆。
里加景点(Riga Attractions)
里加简介 (Introduction to Riga)
里加位于波罗的海东侧的里加湾,发源于俄罗斯西部的道加瓦河(Daugava)将整个城区一分为二。左岸是由高楼大厦组成的现代化新城,右岸则是充满中世纪色彩的老城以及环绕老城的中心城区。里加人口约为 61 万(2021),约占拉脱维亚人口的 1/3,是拉脱维亚的金融、创意和文化中心。它是拉脱维亚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也是波罗的海三国最大的城市。
里加由德国不来梅的大主教阿尔伯特(Albert of Bremen)于 1201 年建立。当时的里加被当作征服当地利沃尼亚人(Livonians)并将其皈依基督徒(Christians)的基地。里加在 13 至 15 世纪汉萨同盟(Hanseatic League)鼎盛时期发展成为该地区的主要贸易中心,由里加大主教统治。1522 年的宗教改革结束了大主教的权力。1621年,里加成为瑞典王国的一部分但保留了很大的自治权。1710年,俄罗斯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 of Russia)的入侵结束了瑞典的统治,巩固了俄罗斯对这座城市的影响。
拉脱维亚于1918年11月18日宣布独立。1940年被苏联吞并。里加曾是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都。
自阿尔伯特建立里加以来,德国人一直居住在这座城市,在其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德国人都是精英,而拉脱维亚人仍然是下层阶级。德国人作为精英的地位一直持续到里加帝国时期,在该市的一些建筑中可见一斑。
里加老城(Vecrīga)被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老城保存着众多从中世纪到近现代的建筑,几乎浓缩了整个拉脱维亚的历史和文化。城市中心区域(Centrs)环绕着老城,向东北延伸,是里加的商业中心,以其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建筑、公园和林荫大道而闻名。里加有 800 多座属于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建筑,因此里加是当今观赏这种建筑风格的最佳城市之一。里加的许多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主要建于 20 世纪初期,与该市早期的建筑不同,是由拉脱维亚裔建筑师建造的。新艺术运动风格涉及错综复杂的建筑立面,雕刻着鲜花和神话生物,以及华丽的门廊和窗户。
里加中央市场(Riga Central Market)
里加中央市场是欧洲最大的市场,每天吸引多达 10 万人前往。它是20世纪拉脱维亚最著名的建筑之一,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市场修建于1924年至1930年期间。市场的主要结构是重新利用五个老旧的德国齐柏林飞机机库(German Zeppelin hangars)并融合了新古典主义和装饰艺术风格。当走近市场的时候,我们看到大街上有許多贩卖蔬果水果的室外摊位。在市场里可买到服饰、花卉、手工艺品、渔产,当地农夫栽种的新鲜水果和蔬菜。里加中央市场位于里加中央火车站和公共汽车总站旁边,邻近旧城区。
里加圣彼得教堂 (St. Peter's Church)
圣彼得教堂始建于 1209 年,但当时的教堂只剩下一些墙壁和一些柱子遗留下来。目前的大教堂是在 15 世纪的翻修期间创建的。教堂大厅给人以宏伟的印象,它的中部高达30米。祭坛部分有五个小教堂,展示了垂直的哥特式风格和精致的外部轮廓。有时间的话,游客可以仔细观赏木制祭坛、木制墓志铭以及蓝卫兵礼拜堂,还可以看到一个可容纳七支蜡烛的大型青铜烛台。现在人们在这里可以欣赏定期举办的艺术展览和参加音乐会。
130 多米高的哥特式塔楼于 15 世纪末完工,但在 1666 年倒塌。1690年,一座巴洛克风格的新塔建成,有几个圆顶和画廊,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木结构建筑。1721年,闪电击中了这座塔并将其烧毁。俄罗斯沙皇彼得一世下令对该塔进行了重建。在二战期间,教堂被拆除,塔也被烧毁。1967年,整个翻新工程开始,这次建造了带有电梯的金属结构,以便将画廊用作观光平台。游客可以乘电梯到72米高的第二画廊,从这里可鸟瞰新旧市区、道加瓦河与里加湾的风貌。现塔高123.25米,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最顶端的风向标是一只公鸡。
圣彼得教堂 (St. Peter's Church)
圣彼得教堂中殿(The Nave)
里加市政厅广场(Riga Town Hall Square)
市政厅广场周围建筑都是二战期间被德国炸弹摧毁后的原件的复制品。里加大部分地区在轰炸期间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但该地区损毁非常严重。500 年前市政厅广场是点亮城市主圣诞树的地方。现在可以在这里找到一块纪念木板,并且每年都会在此装饰一棵新的圣诞树。
装饰精美的红砖建筑是黑头宫,是一座拥有荷兰文艺复兴时期外观的哥特式建筑。在立面山形墙上设石雕及浮夸的金属装饰,天文钟于1622年安装,19世纪山墙壁增加了汉萨同盟标志及海神波塞顿(Poisedon)、商业神墨丘利 (Mercury)等4尊镀锌雕像。原来的建筑兴建于14世纪早期,属于黑衣兄弟会(Brotherhood of Blackheads)—— 一个在里加的德国未婚商人组建的行会。房子的名字来自兄弟会的赞助人圣莫里斯(Saint Maurice),因为他的肖像被描绘成一个黑皮肤的人物。该建筑曾多次重建和损坏,其中包括在 1710 年因俄罗斯军队的轰炸而遭受损失。最终,它在 1941 年被摧毁,并于 1948 年被苏联占领者完全拆除。1999 年恢复其原始外观。今天,黑头宫是一座博物馆。上层是大宴会厅,许多豪华宴会及其政治活动象总统的欢迎仪式曾在这里举办。另外,这里也常常进行大型文化活动。
在市政厅广场的中央矗立着一个巨大的石像,上面是一个带有剑和盾的基座上的骑士,它就是罗兰(Roland)的雕像。罗兰是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 or Charles the Great)的侄子,也是公元8世纪法兰克(Franks)著名军事领袖。据说他严格而公正地治理所有占领的土地,逐渐成为德国北部正义的象征,在德国和法国的一些地方都有罗兰雕像。
广场北侧的市政厅拥有巴洛克风格的塔楼和后现代风格的屋顶。晚上灯光照射到市政厅使整座建筑变得栩栩如生。
黑头宫(House of the blackheads)
罗兰雕像(Roland Statue)
里加市政厅(Riga Town Hall)
拉脱维亚被占领时期博物馆(Museum of the Occupation of Latvia)
在市政厅广场旁边,建有一座拉脱维亚被占领时期博物馆,里面展出拉脱维亚自1940至1991年被占领时期的历史文物和档案资料。1940年拉脱维亚被苏联占领,然后在1941年被纳粹德国占领,1944年再次被苏联占领。从这个纪念馆的建立可以看出,虽然拉脱维亚在历史上多次被很多国家占领过,但他们真正在意的还是近代被纳粹德国和前苏联强权的侵略。通过展示侵略者所犯下的罪行,使人们彻底反思战争,铭记历史。
拉脱维亚步枪兵雕塑(Latvian Riflemen Monument)
拉脱维亚步枪兵起初是沙皇俄国于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保护波罗的海地区免受德国人的攻击而在拉脱维亚组建的军队。十月革命后,大批拉脱维亚步枪兵加入布尔什维克阵营,一度是布尔什维克唯一可以调度的军队,对布尔什维克非常忠诚,其中一些人成为列宁的贴身保镖,曾集体荣获苏联早期的最高军事荣誉勋章。
这是一座颇具争议的红色花岗岩雕像,三个穿俄式军大衣的人背靠背而站,最初是献给拉脱维亚红色步枪兵的。一些人将这座纪念碑视为旧共产主义制度的象征,并希望将其拆除。另一些人则认为这个雕塑是向在一战初期参加战斗的所有拉脱维亚人致敬。抛开政治不谈,这是一座令人印象深刻的纪念碑。
圆顶广场 (Riga Dome Square)
圆顶广场现在是老城区最大的广场。圆顶广场的形成始于 19 世纪末期,当时这里有几座建筑物被夷为平地,以便在里加圆顶大教堂的入口处打开视野。圆顶广场周围环绕着几座漂亮建筑,例如里加圆顶大教堂和拉脱维亚广播电台(一座带有漂亮阳台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
里加大教堂是拉脱维亚里加的福音派路德教会(Evangelical Lutheran)大教堂。它是里加大主教的所在地。几个世纪以来, 里加大教堂一直是里加基督徒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管风琴音乐中心之一。它包含了拉脱维亚不同时期的历史、建筑、文化和艺术遗产。
里加大教堂 (Riga Cathedral or Riga Dome Cathedral)
拉脱维亚外国艺术美术馆(Art Museum Riga Bourse)
拉脱维亚广播电台大楼 (Latvian Radio Building)
三兄弟 (Three Brothers)
并肩的三栋民宅,展示了中世纪不同阶段住宅建筑风格的变化:(1)左边17号房子建造于15世纪末,该建筑外部展现乌鸦阶梯式的山墙(crow-stepped gables),带有哥特式装饰和一些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的细节特征。这栋楼只有一间天花板很高的大房间。这是一个生活、工作、交易和储存货物的房间。(2)中间19号浅黄色兄弟则建于 17 世纪中叶,受荷兰文艺复兴时期矫饰主义影响。门上方雕刻拉丁文 “Soli Deo gloria!” (荣耀归于上帝!)。(3)右边21号是最年轻的弟弟,建造于 17 世纪后期。它是一座狭窄的巴洛克式建筑。
那时,里加房产税是按房屋立面宽度计算的,所以房子都建得很近。如果鸟瞰里加,会看到毗邻的巴洛克和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外墙后面又长又窄的商铺。几乎所有旧里加房屋都建成典型的中世纪商人的住宅,以保证有足够的空间供家庭、商店和仓库使用。
猫之屋 (Cat House)
猫之屋是位于里加老城的一栋建筑,建于1909年。据说房子的主人申请成为强大的商会会员时被拒,因而对商会成员怀恨在心。为了表达他的不满,他在屋顶上做了两只愤怒的黑猫雕塑,它们的背对着旁边的大商会会馆(Large Merchant Guild),尾巴翘着向上以示抗议。据说当时只有有钱有势的人才可以出入行会的会馆。
火药塔 (Powder Tower)
在里加古城墙旁有座叫做火药塔的建筑,最初是里加防御系统的一部分。1621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吞并了里加,直到1710年时,里加都是瑞典最大的城市。现在的火药塔建于 1650 年的瑞典统治时期,并在 1937 年至 1940 年间进行了翻新而成为拉脱维亚战争博物馆的一部分。
里加运河公园 (Bastejkalna Park)
里加运河公园位于里加老城东侧,做为老城区与市中心区的分界。昔日这里是里加中世纪城墙所在地。里加城墙于1856年被拆除,1879年景观设计师(Georg Kuphaldt)开始着手将这一块城墙遗址打造为公园及绿化地带。
里加运河乘船游(Riga scenery voyage by canal boats)
里加运河公园一角(A corner of Riga Canal Park)
运河公园旁的国立拉脱维亚歌剧院(Latvian National Opera near the canal park)
自由纪念碑(Freedom Monument)
位于里加自由大道(Freedom Boulevard),从旧城区穿过运河公园就到了。它是为纪念拉脱维亚独立战争 (Latvian War of Independence, 1918-1920)牺牲的战士而建,是拉脱维亚的自由、独立和主权的重要象征。纪念碑于1935年由拉脱维亚人民捐献建成,56个雕塑共分成13组如"智慧工作者"、"祖国守护者"、"家庭"等都代表1930年代人们对自由的渴望。纪念碑基座上头刻有铭文 "为祖国及自由" (Tēvzemei un Brīvībai;For Fatherland and Freedom)。纪念碑之上是一座面朝西方(老城区)的自由女神像,女神手举三颗星星寓意拉脱维亚三个历史区域 (Kurzeme、Vizeme and Latgale)。
里加圣诞东正教大教堂 (Riga Nativity of Christ Orthodox Cathedral)
里加耶稣诞生大教堂是一座新拜占庭式的东正教大教堂,兴建于沙俄占领时期的 1876-1883年。它是在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支持下,由当地总督和大主教负责建造的。该教堂以圣像著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队占领里加,将这座东正教堂改为路德会教堂。拉脱维亚独立后,教堂在1921年又改为东正教堂,但是新政府强迫将弥撒的语言改为拉脱维亚语。1960年代初苏联政府关闭了该教堂,将其改为一座天文馆。1991年拉脱维亚独立后恢复为东正教大教堂。
里加圣诞大教堂外景(Exterior of Riga Nativity of Christ Cathedral)
里加圣诞大教堂内景(Interior of Riga Nativity of Christ Cathedral)
国立拉脱维亚美术馆(Latvian National Museum of Art)
该博物馆建造于1905年,是拉脱维亚规模最大的美术馆。美术馆收藏有52,000多件艺术品,反映了波罗的海地区和拉脱维亚自18世纪中期至今的艺术发展。美术馆还收藏了俄罗斯自16世纪至20世纪上半期的艺术品。
里加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城市,一旦涉足其中就会被它深深地吸引住。